文化長流 — 香港中小學水墨教與學成果分享
林風眠(1900 - 1991)
林風眠(1900-1991),原名林鳳鳴,廣東梅縣人,中國畫家暨教育家,中國近現代美術的啟蒙者和融合中西的中國現代繪畫開創者之一,與顏文樑、徐悲鴻和劉海粟並稱「四大校長」。1918年後赴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留學,受當時流行的現代流派影響,如後印象主義和野獸派等。1928年創立杭州國立藝術院(中國美術學院前身),任校長兼教授。
林風眠的童年困苦,祖父為石匠,以雕刻墓碑為生。父親林雨農繼承祖業,兼擅繪事。母親闕亞帶,農家出身。1904年5歲入私塾讀書,學名為鳳鳴。遵父教臨摹《芥子園畫傳》。6歲時,林風眠母親跟一位染布的青工私奔了後被抓回來。在村裡人往她身上澆油欲燒死她,年幼的林風眠,聽說母親要被燒死,便憤怒地拿起刀,衝出屋門大叫,說要殺了全族人!在林風眠的反抗下,族裡人最後商量著把母親賣了。臨賣前,他溜出去看她,母親抱著他大哭了一頓,從此母子天各一方。1907年8歲入小學讀書,1908年畫《松鶴圖》中堂,為鄉中大姓人購去。
1914年15歲,林風眠考取了梅州中學,在此期間,他和日後的好友林文錚、李金髮等一起組織了一個「探驪詩社」,切磋詩藝。對於繪畫,他更為迷戀,當林風眠的親戚從南洋帶回來一些印有外文插圖,那種色彩豐富、形象逼真的畫風使得從小臨摹慣了《芥子園畫譜》的林風眠看到了另一個不同的藝術世界並心迷嚮往。當時,林風眠的繪畫成績深得繪圖教師梁伯聰的讚賞,這位我們知之甚少的老先生發現林風眠形象記憶能力特強,圖畫過目不忘,並有著自己的理解和創造。梁老先生認為,學生畫得和自己一樣好才能得100分,而卻經常在林風眠的圖畫作業上打120分,對林風眠的欣賞由此可見。
1919年7月,中學剛畢業的林風眠收到了梅州中學的同窗好友林文錚從上海發來的信函,獲知了留法勤工儉學的消息,遂告別父老前往上海和林文錚一同作為第六批留法勤工儉學的學生,前往法國留學。1921年,兩人轉入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再轉入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就讀,並得以進入被時人譽為「最學院派的畫家」柯爾蒙(Cormon)的工作室學習,並廣泛接觸各種藝術形式,以及當時歐洲藝術界認為的「東方藝術」。1923年,林風眠與李金髮、林文錚、黃士奇等開始為期近一年的德國遊學,這次遊學極大地影響了林風眠的早年藝術風格,他在遊學中充分地接觸了當時作為新藝術風格形式出現的表現主義、抽象主義等新繪畫流派,創作了大量帶有西方現代主義的個性風格特徵的作品。
1924年初,林風眠與艾麗絲.馮.羅達(Elise Von Roda)結婚。遊學回法後,林風眠與友人成立了「福玻斯會」 —— 聯合美術工學社成立「中國古代和現代藝術展覽會籌備委員會」,於5月在法國的斯特拉斯堡舉辦了「中國古代和現代藝術展覽會」正式開幕。林風眠於展覽會展出了共42幅作品,那次展覽會的特邀會長蔡元培對林風眠亦極為賞識。
林風眠夫人羅達分娩後不幸染上產褥熱死去,而新生的嬰兒也隨即夭折,受到巨大打擊的林風眠決心全身心投入藝術創作之中。1925年,林風眠與愛麗絲.法當(Alice Vattant)再婚。同年,受蔡元培之邀回國,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特邀齊白石、法國畫家克羅多(Claudot)來校講學。1927年,由林風眠發起並組織的「北京藝術大會」在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正式開幕。然而民眾缺乏熱情使得大會最終流產。藝術大會的失敗使林風眠醒悟到必須首先使廣大民眾了解並接受藝術,才能真正發展藝術。1928年,時任大學院院長的蔡元培創辦了杭州國立藝術院(中國美術學院前身),聘任林風眠出任院長兼教授,潘天壽、方幹民、吳大羽等人擔任教授。林風眠組織成立「藝術運動社」,創辦相關雜誌《亞波羅》和《雅典娜》。然而不久後,「為藝術而藝術」和「為人生而藝術」兩種觀點的爭論,顯示出林風眠的「平民藝術」風格與當時的中國政治形勢的矛盾。
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向西南轉移,並與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合併,身心俱疲的林風眠被免職離開,從此漸漸退出中國近代美術教育主流。此後他回歸畫家本位,開始創作屬於自己獨立意識的繪畫,並轉向印象主義、野獸派、立體主義等西方現代藝術思潮,淡化了傳統筆墨觀念,試圖用西方現代藝術運動的觀念來切入中國繪畫,被當時寫實融合的官方主流藝術邊緣化而失敗。1944年,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奉教育部令與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合併,改稱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次年,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創建西畫畫室制,由林風眠、方幹民、李超士和倪貽德主持。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打擊逼害,為自保,林氏把自己珍藏的三千張畫,親手一張張泡到浴缸裡,站在上面踩爛。後因爲被同鄉葉劍英(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副主席)拯救,所以倖免。
1977年獲准出國探親,兩年後隱居香港,繼續創作。1991年8月12日於香港逝世。畫家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等都是他的學生。
中國現代評論家張少俠、李小山曾評論現代繪畫史的開端是從一個封閉圈開始解體到多元的發展,而其中湧現了不少富有才華、超群出眾的藝術家和教育家,例如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顏文樑等,一代風流的影響也是由此開始。他們亦評論這些藝術家對現代繪畫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對藝術實踐的意義深遠,不只在繪畫藝術上有建樹和貢獻,更開拓了一個新的藝術天地,啟發無數後來者的探索精神。另外,水天中亦曾評論,以林風眠、方幹民、吳大羽、林文錚等人為代表的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教授們留給中國藝壇最重要的並不是藝術模式的確立,而是現代主義藝術觀念的合法化。
在大陸,關於林風眠生平的著述汗牛充棟,但卻沒有人有系統地書寫他的14年香江生活。
1977年10月,76歲的林風眠獲批准借道香港去南美探親。其時他從上海提藍橋監獄放出來大約5年,罪名是勾結海外特務,且是「黑畫家」及「反動學術權威」。據史料介紹,他的冤案是周恩來批示平反的,能夠很快獲准赴巴西探望闊別20多年的法國籍妻子和女兒,也得到同鄉葉劍英的幫助。林風眠生活窮困潦倒,他被允許帶走34幅舊作,換得一張從香港到巴西的單程機票的外匯,轉機四次,飛行40多個小時,到巴西看望分別了22年的妻子女兒。臨行前,他把帶不走的畫全部贈予朋友。好友巴金收到的是一幅《鷺鷥圖》,這幅畫至今掛在上海武康路巴金故居的客廳。學生吳冠中收到的是《蘆塘》和《歸雁》。想到先生此去孤雁離群,弟子黯然淚下。
住在香港的堂弟林汝祥專程去廣州接林風眠。這位飽經滄桑的畫壇巨匠在不同場合說過,踏過羅湖橋那一刻,他就沒打算再回大陸。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貨公司在香港生意興隆,是海外華人必去的購物場所。國貨公司多由南洋返港的客家籍華僑經營,中僑國產百貨公司是其中的佼佼者。林汝祥把林老安頓在他供職的中僑國貨宿舍。該地址位於九龍彌敦道530號永僑大廈,旺中帶靜,方便林老生活和創作。
在油麻地彌敦道這段日子,他每天心無旁騖,潛心作畫。畫作由國貨公司的員工拿到商場懸掛售賣。林風眠在中國大陸的名氣很大,是中國現代美術的開山祖,學生包括吳冠中、李可染、趙無極、朱德群、蘇天賜等大師,撐起中國近代美術史半壁江山。但在那時候的香港,知道他的人並不多。
香港是華洋雜處、萬商雲集之地。對來自歐陸和日本的遊客來說,林風眠的名字如雷貫耳。他的作品能夠走紅並成為拍賣價最高的華人畫家之一,而香港是最佳的商業和文化交流平台。隨著生活條件的急速好轉,林風眠在太古城金楓閣購置了物業。顛簸了一輩子,老人家終於安頓下來了,在香港有了自己的家。